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2-8-24 21:52:08
|
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太阳神 于 2012-8-24 21:54 编辑
植发日记,第67天
在之前的帖子中,我介绍过,我个人比较喜欢结构主义,因为结构一切,重估一切价值。尤其是,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。今天看了一篇比较喜欢的文字,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尤其是在18大前夜,各种揣测不时的流窜在各大网站,小道消息颇多。当然了,我要说的文章,与18大前的准备,没有关系,文章摘要如下:
在这样一个时代,旧制度、旧思想与旧权威,看似铜墙铁壁的意识形态统治等等,都将面临来自信息接收者的挑战。
“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“**好!**好!”唱者与听者毫无防御地接受字面上的意义,对于他们来说意义是失控的。而任何政治口号,都会被社会以各自的方式解读。解构主义长驱直入公共生活的各个细节。
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解构的本质,说到底就是阅读者或者信息接受者,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意义的控制。这方面,无论是沃尔夫冈·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,还是斯图亚特·霍尔的积极解码理论,都已经做了深刻而有力的论述与铺垫。
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创者约翰·洛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,“如果个人不控制意义,或者说意义在个人的经验之外,暴政就会在附近徘徊”。毫无疑问,解构不仅对于瓦解旧世界有着摧枯拉朽的作用,对于每个人守住自己的精神城堡,也有着非同凡响的积极意义。今日中国社会生活丰富多彩,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社会脱去政治中心的重轭,使个体重新获得了解构政治、文化与生活的主权。
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,集合了前现代、现代与后现代的诸种特征,而后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解构盛行。在那里宏大叙事变得与这个社会似乎毫无干系。一盘散沙的世界,人们回到自身,拒斥千篇一律、高高在上的意义。和过去相比,每个原子化的个人都可能一事无成,但又都可能呼风唤雨。
而今网络上,谁还敢高扬理想的旗帜,而严肃的讨论不就都以哄堂大笑收场?
以上的内容,并非文章的全文。个人认为,值得分享。
|
|